心理咨询师:来访者真的在乎你参加了多少培训吗?
拉康心理
在国内的心理咨询师群体中,似乎存在这样一种潮流。
大家竞相以参加培训的多寡,作为展现自身专业胜任力的象征。
仿佛罗列的培训条目越多,越能反映其专业性。
在壹心理、壹点灵以及简单心理挂单的心理咨询师之中,这种情况不胜枚举。
与此相对的。
在美国心理咨询平台Pschology Today上,大家会发现。
美国心理咨询师简介中描述的多是自我的治疗理念。
除此之外呈现的专业资质信息仅包括:
从业年限;
毕业院校;
毕业年份;
执照许可证号和颁发执照的州信息。
并没有人罗列任何的培训、督导、个人体验等信息。
一方面,国内的心理咨询师极力通过罗列各种培训经历以证明自身的专业性。
另一方面,国外的心理咨询师仅“傲娇”的展示一个证书编号即足以令人信服。
这一“小小”的区别,却反映了巨大的差异!
在美国,从事心理咨询师(counselor)和心理治疗师(therapist)要求至少具备相关专业硕士学位。
临床心理学家(clinical psychologist)则需要具备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
除基本的学历要求外。
在美国大部分州,心理咨询师(治疗师)从业前至少需要3000小时/3年的实习经历。
有些州要求更严苛,至少4500小时起。
并需接受规定时长的督导。
方能拿到心理咨询师(治疗师)执照。
这种基于学历教育+实习+督导的培养模式,最大程度的确保了每一位咨询师在从业之前都已具备足够的专业胜任力。
一纸执照,即是其执业能力的最好证明。
不需要咨询师再通过其他方式证明自己。
而国内心理咨询师培养体系最为欠缺的环节,恰恰是学历教育。
在教育部2017年心理学学科评估的84所高等院校中。
开设临床心理或心理咨询方向硕士研究生项目的有几所?
在开设临床心理或心理咨询方向硕士的院校中,达到CPS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硕士培养方案注册登记标准的又有几家?
大家可自行判断。
一个最直接的参考即是,自2007年《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注册标准(第一版)》颁布至今,学生毕业即可达到CPS注册心理师认证标准的院校依旧没有多少。
11年了,还是屈指可数。
而学历教育的不足,必然需要通过“继续教育”(培训)加以补偿。
众多不具专业胜任力的从而者,在强烈自我提升需求的驱使下,纷纷解衣宽带,投入培训市场的怀抱。
而本应由学历教育体系实现的人才培养和选拔功能。
也逐渐被培训市场(继续教育)所取代。
最终被喧宾夺主。
在造就国内心理咨询培训市场畸形发展的同时。
也加剧了学历教育体系的分崩离析。
那些原本在高等院校里默默教书育人的老教授,在利益的驱使下也纷纷下水,与培训机构媾和开班授课。
最终,学历教育丧失了原应具备的区分功能。
学历和出身不再是专业胜任力的象征。
继续教育(培训)则取而代之,成为了专业性的代名词。
而继续教育(培训)的易得性。
也使得从业者们乐于通过此种方式互相比拼。
展露出一种我比你多参加一项培训,功力即比你多一分的自豪。
互相炫耀。
在这种通过培训经历展现自我专业性的竞争游戏之中。
国内的心理咨询师们却都忽略了几个重要问题。
来访者真的关心你参加了什么培训吗?
来访者会根据你参加培训项目的多少判断你的专业性吗?
来访者能理解那些用专业词汇修饰培训项目是什么吗?
如果,这些都不是来访者所关注的。
国内咨询师们通过此种累加培训经历证明自我的方式又有何意义?
要知道,来访者唯一在乎的,是咨询师是否专业,能否帮助其解决困难。
面对这一问题。
美国咨询师的做法是:出示执照,即足以令人心安。
而学历教育的缺失和认证制度的不足,使得国内的从业们者们极端不自信。
于是千方百计的想要通过继续教育(培训)自证。
在自我满足的同时,也开始了同行之间的竞争与内耗。
却忽略了对来访者需求的真正关注。
也忘却了,来访者或许根本就不关心你参加了什么培训。
心理咨询“督导师”长期招募,有意者请扫描了解详情。
专业倾向测试
活动招募
大咖点评
市场分析
行业观察
保密不了,即是帮凶?庆阳女生跳楼事件中心理咨询师的伦理缺失!
协会简介
内幕爆料
杂谈
为什么中国大众不信任心理咨询 ——心灵深处的魅影,从还原主义到身心二元论
武志红
拉康心理
一个有趣的心理咨询行业信息平台
微信公众号ID : Lacan-psy